□ 記者 原登榮
“周至縣厚畛子鎮老縣城村是一片凈土,有‘陜西香格里拉’之稱,是一個讓人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村里的石碑、石刻集中管理,不利于發揮文物歷史價值。文化遺產有效保護應與適度開發相結合。”……5月28日,省政協召開“推進秦嶺旅游景區文物古跡、古村落、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工程”月度協商座談會,周至縣老縣城村保護與利用成為與會省政協委員、基層代表熱議的話題。
周至縣老縣城村為何備受關注?從厚畛子鎮鎮長寇維天的介紹中不難找到答案:“老縣城村又稱‘佛坪廳’,是我國現今保護較為完整的故城遺址,也是全國唯一的高山石頭城,目前遺存有部分城墻、城門以及衙署大堂、同知署、考院等建筑基址,保留有石塔、照壁、石雕等遺址,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及考古價值。”
雖然老縣城村歷史文化厚重,自然環境優美,但如何破解保護與利用這對矛盾,促進當地民生與經濟發展,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座談會上,寇維天懇請與會省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群策群力,為老縣城村保護與發展“把脈開方”。
省政協委員、省社科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吳敏霞在老縣城村實地調研后發現,對外宣傳推介少、財政支持力度弱、幾無社會資本介入,不僅使原有文化遺產保護或修復鮮有動作,對提升老縣城村知名度也造成一定影響。
“要加強宣傳擴大影響,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利用媒體及網絡宣傳好其歷史人文、自然風光和特色美食。”她建議老縣城村將保護和發展規劃置于顯著位置,提高群眾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性。
針對古村落保護與利用,省政協委員、艾特文化創意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俞兵認為,應創新“多元化、社會化、轉移性”保護模式,探索實施古村落“村民自保、私保公助”“村集體籌資保護、政府收購保護、產權轉移、公保私用”等多元化保護方式,或通過鼓勵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通過“認領、認養、認保”鄉土建筑等,以社會化方式參與古村落保護利用。
省政協委員、省電影協會會長張阿利在調研中了解到,目前老縣城村的石刻、石碑等文物都被統一集中管理,他認為這不利于發揮文物應有的歷史價值和認知功能。
“要站在將秦嶺打造成為國家中央公園的高度強化整體意識,形成系統聯動,將秦嶺區域文物古跡、古村落、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與綠水青山環境保護融為一體。”張阿利認為,應盡量消除行政、機構區塊分割、“小利益”傷害“大環境”的行為,力求做到最大限度地整合資源,形成秦嶺全域統一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利用工作“一盤棋”。
實地看過老縣城村后,省政協委員、省雜技藝術團有限公司團長陳海燕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聚攏起人氣?她建議要重塑文物展示方式,把個別文物恢復到原有的考院、衙門或文廟內,恢復古跡原貌,讓參觀者有身臨其境的穿越感。同時,可以考慮通過實施項目帶動促進當地群眾增收,如在當地住戶里挑選、培訓景區管理、接待、維護工作人員,組建景區講解團,讓本地人能留得住。
對大家提出的意見建議,寇維天不時點頭認同。他說,對老縣城村的保護性開發,既要能展示“佛坪廳”故城的空間特色,同時還要修復村內的居住建筑,進一步挖掘村落文化,完善市政基礎設施。應建立有效的監控制度,制定鄉規民約,約束村民行為,提高保護意識,并培育穩定的保護管理人員和傳統建筑修復隊伍,確保保護性建設按照規劃要求穩步推進。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