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雪 何欣潤
“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是社會建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高度評價了民政工作的重要意義,也為推進民政事業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201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既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喜慶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更是民政事業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延安市民政系統完成了機構改革,將職能定位更加聚焦于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和基本公共服務。這一年,延安市民政系統用好民心標尺,增進民生福祉,推動民政工作實現整體提升,其中,黃龍縣中心敬老院被評為“全國民政系統先進集體”,延安市兒童福利院院長張延波被評為“全國民政系統先進工作者”,市民政局被評為“全省民政系統先進集體”。
每一戶低保家庭的柴米油鹽,每一位特困對象的冷暖起居,每一個流浪乞討人員的生命安全,每一名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的健康成長,延安民政人都掛在心上。全市民政系統在困難挑戰中磨煉韌性,在創新孕育中探尋潛力,用實際行動寫下了生動而溫暖的履職答卷。
主題教育強隊伍
延安市民政局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聚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通過組織集體學習及舉辦專題報告會、宣講會、交流會,推動新思想入腦入心;組織參訪革命舊址和紅色展覽、觀看教育影片、舉辦文藝聯歡會、開展知識測試,黨員干部的“四個意識”更加牢固,“四個自信”更加堅定,“兩個維護”更加堅決。檢視整改了5類16個問題,讓干部群眾看到了真真切切的變化。
社會救助保民生
2019年,延安市再次提高城鄉低保標準,農村低保達到4560元/人年,同比增長13.4%;城市低保達到580元/人月,同比增長4.5%。全市保障城鄉低保48938戶、107635人,城鄉特困供養4796戶4986人,支出救助資金7.48億元。8266名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蛱乩ЧB,占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總數的5.1%,做到應保盡保、應兜盡兜。在省內率先建立特困供養標準自然增長機制,率先將臨時救助審批權全面下放鄉鎮(街道辦),同步建立儲備金制度,極大提升了救助時效性,全年臨時救助11.45萬人次。
養老服務解民需
去年,延安市成功列入全國第四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地區。啟動“養老服務提升年”計劃,建立養老服務設施市級建設、運營補貼政策,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新建409個農村互助幸福院,44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擴大了養老服務供給。在寶塔區建成15個社區共享餐廳,有效解決了困難群體吃飯難、吃飯貴問題。對2601名農村留守老年人進行定期探訪,對所有養老機構進行星級評定,舉辦養老護理員培訓和護理技能比賽,全市養老服務質量進一步提升。
基層治理護民權
據悉,在出臺《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實施方案》《關于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的實施方案》后,有力促進了基層治理體系和服務能力建設。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扎實開展村(社區)“兩委”換屆“回頭看”,提升了基層組織戰斗力。完成1784個村、社區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賦碼頒證工作,所有基層自治組織有了“身份證”。在寶塔區試點建設5個融合社區、8個智慧社區,促進社區治理融合轉變。實施11個省級標準化社區建設項目,示范帶動全市社區建設。加強社會組織監管,開展社會組織能力培訓,引導更多市級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
專項事務順民意
子長市于2019年12月27日正式掛牌,全市行政區劃設置更加優化。出臺的《延安城區道路橋梁廣場命名更名方案》,對城市建成區內所有道路、橋梁、廣場的名稱進行了規范。加大殯葬惠民力度,加強殯葬改革宣傳,引導群眾樹立文明殯葬新風。堅持開展“寒冬送溫暖”“夏季送清涼”專項救助行動,累計救助6284人次,確保流浪乞討人員人身安全。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分別惠及人數達61579名和23561名殘疾人,發放補貼資金1999.71萬元?;橐?、收養登記規范化水平持續提升,辦理結婚登記13670對,離婚登記5663對,收養登記9名。
福利慈善暖民心
一年來,延安市民政系統舉辦“再唱東方紅”紅色公益行和“迎9·5慈善扶貧聯合大行動”,共募集善款善物1284.33萬元。健全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聯席會議機制,全市3176名農村留守兒童、17936名困境兒童得到了更多關愛和溫暖,798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479名孤棄兒童、48名孤兒大學生均落實了保障政策。加強福彩投注站點和中福在線大廳規范化管理,舉辦“公益福彩,惠澤延安”即開型福利彩票戶外賣場銷售活動,全年銷售額達到8.85億元。
砥礪奮進曲,憂樂民生歌。一個個溫暖人心的民生畫面,勾勒出的是全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一組組鏗鏘有力的數據背后,感受到的是全市民政事業科學發展的律動脈搏。站在新的起點,全市民政系統將以更加務實的舉措,順應百姓期待,用民政人的“辛苦指數”換來老百姓的“幸福指數”、黨和政府的“民生指數”,努力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