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景衛是清澗縣石盤便民服務中心磘則山村人,2006年從教育崗位離崗后,創辦了紅棗加工企業,通過十幾年的奮斗,不僅一家人過上了幸福生活,還帶動周邊不少村民共同富裕。
因家庭原因離開三尺講臺
開始創業生涯
賀景衛出生于一普通農民家庭,1987年中等師范學校畢業后,開始在家鄉石盤教書。2006年,由于家庭原因賀景衛離開他鐘愛的三尺講臺,開始創業。
賀景衛說:“兩個老人都是腦血栓,給老人看病和供娃上學欠下不少債。我生在黃河畔的紅棗之鄉,所以就從事了這個紅棗加工產業。”
創業之初,賀景衛建起了傳統的紅棗烤爐,開始紅棗加工。當時村里交通不便,不了解行情,也沒有固定的銷售渠道,他的創業之路充滿艱辛。
“當時我這個廠子是在自己家里,一遇上汛期就把路沖壞了,我帶上家人一直把路修到綏德地段的清盤路。”賀景衛說,起初幾年,紅棗加工一直不溫不火,勉強維持生計。他通過多次外出考察,發現周邊縣區從事棗果餡加工的企業有很多,但是為企業提供棗泥原料的卻屈指可數。賀景衛把原來的紅棗加工停掉,開始了單一為棗果餡企業提供原料。
紅棗變成增收的“金果子”
家人過上幸福生活
賀景衛說,他后來生意發展還不錯,客戶比較多,比如定邊、靖邊、綏德、子洲,很多大公司食品公司愿意跟他合作,認為他是教師出身,相信教師的人品。
隨著市場開拓、訂單增加,原有的廠房已滿足不了客戶需求,2019年,賀景衛重新選址租賃了占地500平方米的廠房,并注冊成立了清澗縣宜豐惠農棗業有限責任公司,購置了新的加工設備,針對當地勞動力情況,他決定把紅棗原料分配給一些愿意共同發展的村民,通過各戶初加工、清洗、去核等一些流程后,公司再進行回收,這樣既可以避免盲目擴大規模導致風險,也可以實現周邊農戶的增收。
賀景衛的生活越來越好,如今,4個孩子都從大學畢業成家立業。一家人過上了幸福甜蜜的生活。
清澗是中國著名的紅棗之鄉。對于賀景衛來說,紅棗是千百年來祖輩留下來的特色農副產品,也是他無法割舍的追求。 華商報記者 楊虎元 通訊員 李斌 劉波 馬映輝 攝影 李杰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