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在八百里秦川腹地,陜西將迎來一場以“三農”為主角,以“科技”為引領的農業與氣象論壇。該論壇是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重要專題活動之一。
據悉,農業與氣象論壇從2014年開始舉辦。今年,農業與氣象論壇將聚焦“氣象與糧食安全”,圍繞《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通過學術研討和觀摩等形式充分交流氣象工作在鄉村振興、糧食安全、種業振興等重大戰略中的保障和支撐作用。
作為農業氣象論壇的舉辦地,陜西探索依托本地氣候資源優勢,將氣象為農服務成果與“三農”相銜接,積極探索從“順利出苗”到“豐收到手”的全鏈條氣象服務課題。
陜西地域南北狹長,縱跨三個氣候帶。受地貌、氣候等因素影響,各地在種植規劃、生產過程等方面差異較大,離不開氣象服務支持。今年以來,陜西氣象部門重點加強精細化預報產品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構建“精細化網格實況/智能網格預報+氣象服務”的業務服務體系,促進氣象服務數字化轉型升級,推動全省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建設。
受去年強秋淋天氣影響,陜西部分地區的冬小麥播種時間間隔2個月之久,麥苗出芽時間差距很大。為了確保夏收穩產,氣象部門積極開展“三夏”專項服務,加強預警預報監測,首次開展衛星遙感漬澇地監測,利用哨兵雷達衛星數據(SAR)對水體與土地利用類型疊加分析,及時為政府和農業等部門決策提供參考。從5月25日潼關第一鐮到6月14日,歷時僅半個月,陜西省1312.28萬畝小麥搶收完畢,夏收進度較上年同期快20%,有力保障了夏糧顆粒歸倉。
近年來,陜西氣象部門不斷提高氣象科技水平,加強對重大農業氣象災害事件發生規律、致災機理及損失的評估,積極構建“氣象+保險”融合發展新機制,為蘋果種植保險業務提供科技支撐,點對點服務種糧大戶、涉農企業,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發揮了更加積極的作用。(記者 蘇靜萌)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