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空間載體和關鍵要素。12月7日,在省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省自然資源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雷鳴雄對全省自然資源系統開展的事項工作進行了全面介紹。
摸清全省國土家底 加快構建規劃體系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歷時3年實地查清了陜西全省的國土利用情況。數據顯示,全省耕地4401.51萬畝、園地1821.01萬畝、林地18714.02萬畝、草地3315.49萬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376.74萬畝,夯實了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的基礎。
省自然資源廳根據《關于加快建立并監督實施陜西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實施意見》,統籌劃定“三區三線”,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順序,以2020年現狀耕地4396.01萬畝為基數,劃定我省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分別為4327.56萬畝和3379.43萬畝;劃定生態保護紅線7332.93萬畝,保持了總體穩定;按照現狀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3倍,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全省新增城鎮建設用地規模122萬畝,同時在城鎮開發邊界以外,也為未來實施的交通、能源、水利和鄉村振興等重大項目預留了發展空間。創設性提出文化空間,推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陜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快構建“一群兩屏三軸四區五帶”全省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到2035年規劃期末,達到生產空間張弛有度、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把握尺度、文化空間彰顯厚度,實現全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全面優化總體目標。
服務高質量項目建設 加強資源要素保障
記者了解到,2018年以來,全省共審批建設用地125.97萬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引漢濟渭工程等一大批中央和省級重點項目加快落地。今年以來,省自然資源廳精準出臺落實穩經濟16條保障措施,指導省級重點項目規范納入過渡期國土空間規劃,保障規模達到40.77萬畝;全省預審建設用地5.73萬畝,審批建設用地14.58萬畝(其中省政府審批11.46萬畝,國務院審批3.12萬畝);西延、西十高鐵再次獲準自然資源部先行用地,西康高鐵獲準自然資源部分段報批用地。
雷鳴雄表示,截至目前,全省用地供應量20.22萬畝;620個省級重點項目,已保障用地530個,保障率為85.5%。在國家給予每個脫貧縣用地指標600畝基礎上,我省另行追加100畝指標,專項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支持鄉村振興項目。近年來,持續深化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建煤礦39個,釋放優質產能1.49億噸;掛牌出讓煤炭礦業權8宗、出讓資源量13.05億噸。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 營商環境再提升
為全力推動美麗陜西建設,省自然資源廳出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方案,堅決守住生態保護紅線、資源利用上線、環境質量底線,當好秦嶺生態衛士。目前秦嶺區域完成169個退出礦業權礦山恢復治理0.41萬畝、完成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0.98萬畝、完成生產礦山恢復治理1.81萬畝。同時,持續落實黃河流域(陜西段)生態保護“四區四策”,持續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
另外,在提升營商環境方面,陜西實現不動產交易、繳稅、登記業務不斷優化;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宅基地使用權已登記發證551.9萬宗,切實維護好群眾切身利益;創新推行地質災害防治閉環管理模式,保護好群眾生命安全;持續開展煤礦超層越界開采專項整治、打擊“洗洞”盜采金礦專項行動,筑牢礦山安全生產底線。(記者 龔偉芳)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