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營造林面積7.23萬畝,落實到村到戶生態效益補償資金1.46億元,實現了涉林區縣四級林長制全覆蓋……過去一年,西安生態文明建設持續發力,在國土綠化、生態保護、林業改革等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新的一年,我市林業系統將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大局,全面走向“深綠”。
國土綠化實現精細管理
記者從市林業局獲悉,針對山區、丘陵區、平原區不同地形地貌及其森林資源分布與土地利用特點,市林業局先后實施了村莊綠化美化項目、秦嶺北麓恢復植被工程等工程。全市完成營造林面積7.23萬畝,為省林業局下達6萬畝(每年3萬畝)的120.5%。投入4530.13萬元用于國有林場管護站基礎設施建設,對接落實了30個管護站的電網提升改造工作,逐步實現管護站“五通”(通水、通電、通路、通網絡、通電話)。
鄉村振興助力作用不斷凸顯
截止目前,我市落實到村到戶生態效益補償資金1.46億元,惠及貧困戶3.49萬戶。扶持重點項目81個,臨潼區、鄠邑區被評為苗木花卉產業省級示范縣,西安市鄠邑區園藝綠化中心苗圃等7個園區被評為苗木花卉產業省級示范園,21個園區被認定命名為市級示范園;我市月季產品在2019世界月季洲際大會暨第九屆中國月季展,取得了2個銀獎3個銅獎的好成績;在2021年揚州世界園藝博覽會上,西安園榮獲“中華展園”銀獎。配合完成了全市4個風景名勝區和16個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工作,其中,周至縣被評為首批省級生態旅游示范縣;朱雀國家森林公園、黑河國家森林公園、王順山國家森林公園及南五臺省級風景名勝區被確定為全省生態旅游示范線路重要節點。
林長制從全面建立到全面見效
自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以來,我市實現了涉林區縣四級林長制全覆蓋,全市設立市級林長6名,縣級林長171名,鎮級林長834名,村級林長2657名,另有6名林場林長。并召開首屆全市總林長會議,制定了《2022年林長制重點工作實施方案》、《西安市林長制考核方案》,實施“123456”工作模式,完成省級林長制考核。
野生動植物保護深入推進
圍繞野生動植物保護、建設生態文明大局,我市林業系統保持高壓態勢,開展“清風行動”“網盾行動,使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違法犯罪活動得到有效遏制。暢通生命通道,布設監測點、設立野生動物臨時收容救護點,公布舉報電話,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扎實做好收容救護和疫源疫病防控工作。積極摸清資源家底,組織專家團隊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普查,歷時3年,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圓滿完成;2022年,再次開展西安市野生植物資源調查項目,調查工作正在有條不紊開展。探索建立保險理賠補償機制,率先建立“政府投保+保險理賠+農民獲益”補償模式并全市推廣。
生態安全形勢持續向好
面對美國白蛾和松材線蟲病疫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全市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會議,安排部署防治工作,與區縣政府簽訂目標責任書。經過全市努力,2022年以來,灃西新城美國白蛾疫區和鄠邑松材線蟲病疫區成功摘帽,全市松材線蟲病實現無疫情,未發生美國白蛾新疫情。近年來,我市年度森林火災受害率遠低于0.9%省考指標,火災發生率逐年下降,持續創歷史新低,進山入林森林“防火碼”掃碼量穩居全省第一,掃碼量80萬人次、占全省總量的61%。
生態文化傳播取得新成果
記者了解到,我市每年通過舉辦 “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愛鳥周”、“生物多樣性日”等大型宣傳活動,發放《野生動物保護法》單行冊、《拒絕籠養鳥》《常見市場非法買賣野生鳥類圖集》等宣傳資料,鼓勵更多人參與到野生動植物保護的行列;組織開展“野生動植物科普知識進校園”活動,不斷培育青少年保護野生動物的興趣,營造小手拉大手,全社會參與保護野生動植物氛圍。
今后,西安市林業局將以抓實林長制工作為統領,深入實施深綠戰略,聯合科研單位、大專院校,不斷探索,尋找工作新亮點,創新野生動物保護新思路,做好林草種質資源普查,為西安生態文明建設作出做更大貢獻。(記者 龔偉芳)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