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新城區西一路街道是典型的老城區,基礎設施陳舊,老舊小區多,物業覆蓋率低,批發市場多,流動人口、老年人口比重高,鄰里、企商、勞資等矛盾糾紛易發多發。
“為了讓老百姓遇到問題能有地方‘找個說法’,我們街道黨工委自去年開始就推進‘多網合一’,推動治理力量下沉網格,推行‘望聞問切’四步工作法,著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近日,西一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儒鴻接受《法治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圖① 西一路街道“尚德街坊”矛盾糾紛工作站工作人員為群眾解決問題后,受到群眾肯定。
多“望”:發現網格里的“矛盾源”
家住西一路街道興樂社區的趙老先生近日和鄰居小李因樓道狹窄入戶門碰撞問題產生了糾紛。網格員走訪得知后,協調“車曉敏工作室”及時介入,社區警長、樓門棟長積極配合,最終將矛盾在網格成功化解。
去年以來,西一路街道充分發揮網格中“兩長五員”(即警長、樓門棟長、執法隊員、保潔員、網格員、社區工作人員、退休共產黨員)身在一線的優勢,緊盯家庭鄰里、婚姻情感、合同勞資等重點領域和特定利益群體、重點人員,捕獲苗頭性、隱患性的矛盾糾紛,針對不確定性線索,看懂“臉色”、看清“氣色”、吃準“火候”,“望”出需求、“望”出民意,積極回應群眾關切。
同時,發動網格內的退休黨員、熱心群眾及快遞小哥、外賣派送員等新業態群體,組成“網格哨兵”隊伍,積極協助收集反映矛盾隱患,由網格長第一時間了解情況、及時介入、穩妥處置,疑難問題協調專業力量化解。截至目前,“車曉敏工作室”已主動化解各類矛盾22起,深受居民群眾好評。
圖② 西一路街道紅會社區在紅會巷1號院舉辦“院落板凳會”,了解居民心聲,現場解決群眾關注的問題。
細“聞”:掌握網格里的“晴雨表”
為了第一時間掌握社情民意、安全隱患、社會治安等情況,西一路街道還定期召開“院落板凳會”,組織居民一起拉家常、談心聲,了解群眾所盼所想,并及時召開“兩長五員”的“馬路邊會”。
同時,通過“96100”“12345”轉派工單和網上輿情等渠道了解轄區熱點難點問題,通過網格及時走訪掌握鰥寡孤獨情況,切實關心群眾的“心情”“隱情”和“熱情”,為矛盾化解奠定感情認同基礎。
去年以來,針對老舊院落車輛難充電、天然氣不通、出行停車難等問題,街道黨工委依托居民網格議事會廣泛征求民意、反復協調,為居民小區安裝充電樁130組、接通老舊小區天然氣12個、協商解決院落共享車位6個,有力有效解決了隱患、疏導了民怨、化解了民憂,從源頭上、根本上消除了矛盾隱患。
尋“問”:找到網格里的“特效藥”
今年初,新城區為加強黨建引導基層治理,打通基層治理末梢,在全區建立社區網格工作站。
“街道黨工委因地制宜,依托小區物業辦公室、門衛室等場所,率先建成27個網格工作站,提出‘六個一’建設標準(即明確一個小區網格工作站組織架構、繪制一張小區平面圖、設置一個黨員志愿者工作崗、制定一份小區人員信息臺賬、制定一套網格工作站臺賬和制定一項網格工作站工作職責),統籌推進公安干警、管理執法、市場監管、公共衛生、消防應急、司法調解等力量下沉網格,網格長兼任工作站站長,組織網格開展日常管理和問題處置。”劉儒鴻介紹。
近期,網格員巡查中發現的興盛社區后宰門13號院鄰里樓道堆積家具、興樂社區自建房改造等問題,熱心群眾反映的同德巷居民房中自建冷庫、泡沫箱堵塞通道及西三路社區電動車充電等事件,網格工作站都及時向街道責任科室、區級職能部門“吹哨”,安裝智慧門禁系統21套、架設智能攝像頭102個、為16個三無小區配齊消防器材,進一步保障了居民安全,為轄區營造了平安、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快“切”:當好網格里的“和事佬”
近日,西一路街道轄區老人曹孟安突然給社區工作人員打電話,表示要找個“說法”。
網格長會同派出所民警第一時間到其家中教育引導、疏導穩控,得知其生病、生活不便后,安排車輛陪同其赴醫院救治,并協調社區派送生活物資;得知其因父子矛盾長期見不到孫子的情況,積極化解家庭矛盾,說服其兒媳帶孫子看望。
面對工作人員暖心、貼心的服務,他感動地說:“我哪兒也不去了,就在家好好養身體。”
去年以來,西一路街道堅持“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區”,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針對網格中的“疑點”“難點”“痛點”線索,網格長及時“吹哨”網格下沉力量,召開網格輿情研判會,凝聚合力、對號入座、對癥下藥,做好“中間人”,當好“和事佬”,解決百姓點滴難事小事。
同時,定期組織“網格大講堂”,邀請法官、檢察官、律師、人民調解員傳授專業常識、分享工作經驗,提升網格工作人員調處化解能力。
近年來,西一路街道通過不斷完善網格力量,調解各類矛盾糾紛案件近120起,化解率100%,實現了矛盾問題“早發現、早干預、快處置”的要求。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