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首條全自動無人駕駛地鐵線路開通,高鐵加緊建設,中歐班列境內外全程時刻表班列加密開行;西安發現唐代宮人墓地,長安街市亮相香江之畔,西安夜間經濟繁榮指數位列全國第一梯隊……上周,西安多領域按下發展快進鍵,“進度條”持續更新,多家央媒聚焦西安高質量發展的“倍速”模式。
“無人駕駛” 海外關注
西安交通“進度條”再刷新。
6月27日,西安地鐵16號線一期開通運營。“標志著西安地鐵邁向全自動駕駛時代”“是西北地區既有和在建線路中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線路”“對優化西咸新區空間布局,助推西安-咸陽一體化進程具有重要作用”……新華網、人民網、央廣網、光明網、環球網、工人日報客戶端等主流媒體紛紛刊文關注。
據新華社對外發稿平臺統計,新華社報道《西安開通全自動無人駕駛地鐵線路》被中國經濟網、中證網等107家媒體采用,新華社客戶端瀏覽量超166萬次。上述報道經新華社外文專線發布后,被news.livedoor.com、this.kiji.is、G-search、日經telecom等多家外媒采用。
西延高鐵、西十高鐵等重點項目加緊建設,多個關鍵施工節點取得突破性進展。“西十高鐵陜西段首榀預制箱梁順利完成澆筑,標志著西十高鐵陜西段正式啟動箱梁預制工作,為后續架梁施工奠定了堅實基礎。”中新網報道稱。
7月1日,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以《中歐班列全程時刻表班列加密開行 運輸效能大大增加》為題,聚焦不斷提速的中歐班列:“陜西西安始發的中歐班列全程時刻表班列從過去的每周一列增加到每周兩列,運輸效能實現翻倍。”
“考古發現” 全網圍觀
西安考古又有重要發現。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2021年至2022年,考古人員在西安西郊蓮湖區棗園街道三民村、陳家寨和灃東新城三橋街道賀家村等地相繼發掘魏晉至明清時期墓葬1200余座。
“極大豐富了對應歷史時期的考古學研究資料,完善了該區域從魏晉、十六國、北朝、隋唐、宋金到明清各時期墓葬的演變序列,隋唐時期墓葬考古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要發現和認識。”光明日報6月27日文章點評了此次考古發掘的重要意義。新華網、中新網、央廣網微博、光明日報微博、中國文化報等多家央媒圖文并茂,介紹此次考古新發現。新華社相關報道還被納米比亞通訊社、LINE TODAY、bignewsnetwork.com、日本共同通訊社、G-search、日經telecom等10余家外媒采用。
上周,一場在香江之畔展現的盛唐風情吸睛無數。在新華社視頻報道《漢服“快閃”亮相香港“維園慶回歸”活動》中,“長安城”被搬到了香港維多利亞公園,香港漢服文化協會的成員們身著各種款式的漢服來到展覽現場;中新網文章《長安街市“現身”香江之畔》中,“興慶坊”“常樂坊”“安仁坊”“永和坊”等盡顯長安之美。
此外,夜經濟為西安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西安的夜間經濟繁榮指數與北京等城市一起位列全國第一梯隊。”6月30日,新華網、央廣網、環球網等媒體相繼報道了這一好消息。
“雨中寄語”刷屏央媒
畢業季,西安高校憑實力“圈粉”。
7月2日,西安交通大學舉行2023屆研究生畢業典禮。校長王樹國致辭時,大雨傾盆,校黨委書記盧建軍為王樹國校長撐起雨傘,這暖心一幕刷屏全網。王樹國寄語畢業生,要勇于開辟新賽道,做時代的弄潮兒。
人民日報客戶端、央視新聞、新華網、中新網、光明網、中國日報網、國際在線等多家央媒在線圍觀,話題熱搜持續霸屏。當晚的《新聞聯播》“主播說聯播”稱:“風雨能淋濕衣衫,也能澆灌花朵。陽光總在風雨后。”
另一段沖上熱搜的畢業致辭,則來自西安理工大學校長劉云賀。據人民網報道,6月29日,在西安理工大學畢業典禮上,校長劉云賀在致辭中稱 “水利水電學院給排水專業的‘學霸情侶’高康怡、徐康同學,分別以專業第一、第二的成績,共同直博我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引發網友羨慕贊嘆。
2023年高校錄取通知書陸續上新,在這些“顏值”與創意并存的通知書中,西安交通大學印有“西遷專列”的通知書和陜西師范大學配以漢泥封印及剪紙剪影的通知書頗受央媒青睞。“儼然是一幅精美的書法作品”“傳承歷久彌新的國粹經典”,央視新聞如此點評。(西安城市文化傳播工作室 王瑩)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