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陜西省林業局、陜西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漢中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2023朱鹮文化交流活動啟動式正式舉行,活動上,陜西歷經40多年對朱鹮保護的實踐,以及經過探索形成的一系列朱鹮保護的好經驗、好做法再次引發業界關注。
建立了秦嶺朱鹮棲息地保護體系
1981年陜西成立“秦嶺一號朱鹮群體”保護小組,2001年在洋縣設立朱鹮保護區,2007年頒布實施《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2015年啟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2019年開始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形成了規模龐大、集中連片的自然保護區群,有效推動朱鹮棲息地由洋縣向秦嶺全域自然擴散。
建立了秦嶺南北兩大人工繁育基地
1990年我省在洋縣設立陜西朱鹮搶救繁育中心。2002年從朱鹮搶救繁育中心調運種源,在秦嶺北麓的珍稀野生動物救護基地建立人工種群,形成地跨秦嶺南北的兩大朱鹮人工繁育基地。累計向外輸送種源158只,幫助浙江、四川、河南等省份和日韓兩國建立朱鹮人工種群20余處。
建立了可自我維持的野化放歸種群
2004年陜西在洋縣華陽鎮啟動朱鹮野化放歸試驗。2007年5月,在寧陜縣實施世界首次朱鹮野化放歸工程,放飛26只朱鹮并成功繁育子代個體,建立全球首個朱鹮野化放歸種群。此后,相繼在銅川耀州、寶雞千陽、西安周至、渭南華陰和臨渭、西安藍田等地開展野化放歸。截至目前,累計野化放歸朱鹮560只,全省野外朱鹮種群數量達到6654只。
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朱鹮保護技術支撐體系
自1986年開展“朱鹮生態生物學研究”以來,我省成功攻克朱鹮極小種群保護、人工飼養繁育、疾病防控和野化放歸等技術難題,建立朱鹮保護研究國家創新聯盟、國家林草局陜西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繁育科研基地等平臺,獲得陜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多項獎項,涌現出于曉平、路寶忠等一批本土朱鹮專家。
建立了和諧共生的保護發展新格局
40年來,我省吸收社區群眾參與朱鹮巢區、夜宿地和重要覓食地監測與巡護工作,大力發展朱鹮品牌綠色產品,累計認證“朱鹮大米”等生態有機產品15大類100余種,陜西洋縣躋身全國農業區域品牌價值百強縣。
未來,陜西將進一步加強與有關省份、研究機構和社會組織溝通協作,持續當好秦嶺生態衛士,做好陜北種群再引入,建好朱鹮保護研究中心,講好陜西朱鹮保護故事,為加快推動朱鹮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首席記者 龔偉芳)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