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聽取了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以下簡稱“一法一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
報告顯示,陜西各地市制定了非遺保護發展規劃,因地制宜出臺相關政策,為非遺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持,部分地市人大結合本地區實際出臺了相關條例,強化了法治保障。目前,全省已建成梯次合理、規模適度、傳承有序的四級非遺名錄體系,10大類型項目齊全,現有西安鼓樂、中國剪紙、中國皮影戲、咸陽茯茶4個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秦腔等91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羌族刺繡等766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榆林、漢中2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認定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8人、省級681人。在全國率先舉辦首屆非遺發展大會,舉辦首屆中國非遺保護年會。“大美秦腔”、西安剪紙等非遺傳統藝術精彩亮相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和中國-中亞西安峰會,展示陜西非遺獨特魅力。創造非遺與現代生活連接點,積極推進非遺進商場、進社區、進場館、進網絡,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非遺“一法一條例”頒布實施以來,陜西非遺保護傳承發展成績顯著,但檢查中發現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并加以解決。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建議,根據非遺“一法一條例”規定,將非遺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健全完善聯席會議機制,協調解決非遺保護傳承發展重大問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加大非遺調研、搶救、研究、宣傳、教育、展演展示和資料實物征集收購等工作力度。
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還建議,加強非遺保護機構和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引進配齊非遺專業、管理、運營人才,增強非遺隊伍工作力量。要運用數字化新技術助力非遺保護、傳播、傳承與發展,積極發揮非遺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和對外交往作用,將陜西非遺項目傳播推廣到海外,講好陜西非遺故事。(記者 朱雪嬌 卜安冬)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