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巉巉列萬峰,晚嵐渾欲滴晴空。
作為無聲而威嚴的山脈,秦嶺的概念離我們很遠:那是一條非比尋常的山脈,氣勢巍峨地橫亙在中華大地上。
秦嶺也離我們很近。對很多西安人而言,打開家中水龍頭,就能聽到來自秦嶺的淙淙水聲。養眼的森林、清新的空氣、豐饒的資源、澄澈的流水……這些,都是來自秦嶺的饋贈。
近年來,陜西省持續推進秦嶺區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護綠、護水、護生物,大力實施飛播造林、森林撫育、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工程建設,抓實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截至目前,秦嶺區域森林面積達到477萬多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2%以上,初步建成規模龐大、相對集中連片的自然保護地群,有效保護了全省75%以上的自然生態系統類型、70%以上的野生動植物種群類型、80%以上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巍峨秦嶺綠常在
7月8日8時,雖然已是盛夏,但秦嶺山中的溫度依然很低。往常這時候,西安市長安區灃峪國有生態林場護林員張毅早都吃過早飯收拾好背包,該往深山里趕了。然而今天,他早早地坐在智慧管控中心查看監控視頻。他往系統中輸入經緯度,電子沙盤直接定位到古觀音禪寺中的李世民手植銀杏樹附近。手動放大5倍后,大樹的枝葉清晰可見。“從人管到科技管護,我仍然在學習的路上。”他說。
張毅來自灃峪國有生態林場最偏遠的管護站——鹿角河管護中心站。當護林員近30年,他的足跡遍布保護站負責區域的溝溝壑壑。“我只有兩條腿、一雙眼睛。哪里的植物多了、少了,哪里出現了新的保護動物,哪里又有人員違規進入核心保護區……我能不能在巡林中遇到這種事,只能靠運氣。”張毅回憶起剛當上護林員時沒有電、沒有網絡的日子,“但現在不一樣了,無數雙‘眼睛’替我們照看著秦嶺的溝溝梁梁。無人機每個月都會把拍到的視頻與上個月數據作對比,自動化分析秦嶺管護區域‘五亂’治理和動植物保護情況,我們只需及時趕到相應地點處理問題。”
擴綠、興綠,更要護綠。以智慧化助力綠色化,陜西上線了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網格化監管平臺,覆蓋涉及秦嶺的6市39縣508個鄉鎮,對2510個網格單元和近8000名網格員實現動態監管,秦嶺北麓子午峪、仙峪等31個峪口實現智慧化管理。寶雞打造智慧林業管理平臺,通過配備無人巡查機,并在重點林區安裝高清攝像頭,實現對轄區森林資源的監控預警;西安市鄠邑區以“林長制”推進“林長治”,聘任341名農家樂(民宿)負責人為公益性民間林長,有效發揮基層自治作用,實現森林資源管護網格化、全覆蓋……2023年,我省拔除1個松材線蟲病疫區、20個疫點,拔除3個美國白蛾疫區,松材線蟲病疫情擴散蔓延勢頭得到有效扭轉,美國白蛾疫情被殲滅。
“秦嶺區域連續多年未發生重大森林草原火災,火災起數、受害面積連年下降。在上一個全省森林草原防火期,依靠林長制和智慧化監管,我省突破性實現了首次森林草原防火期‘零火災’。”省林業局森林草原防火處處長宋凌鵬說,“平臺和各種技術手段的更新,將各類破壞秦嶺生態環境的行為發現在初始、解決在萌芽。”
每一滴水都“身負重任”
7月7日,位于周至縣樓觀鎮的黃池溝配水樞紐,一泓碧水清澈純凈。
“這里是引漢濟渭輸配水工程的重要節點,來自漢江的清流在穿越98公里的秦嶺隧洞后,從這里進入黑河西安供水管線,輸送至西安。向西安每秒供水12.9立方米,日供水量超過100萬立方米。”陜西水務發展集團引漢濟渭公司渭北分公司經理楊誠說,“在秦嶺,每一滴水都‘身負重任’”。
北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洶涌澎湃,南有“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波濤滾滾。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其獨特的生態環境造就了世界重要的野生動植物王國和生物基因庫,是中國的“中央水塔”。多年來,陜西強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持之以恒守護好“中央水塔”“中華祖脈”。2023年,秦嶺陜西段主要河流優良水體占比超九成,承擔南水北調中線工程70%水量的漢江、丹江,水質連續10年保持在Ⅱ類以上,實現了“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走進秦巴深處的漢江源頭,7月9日大清早,寧強縣漢源街道的趙雪帶著兩個女兒來到漢水源義務撿拾垃圾。兩個女兒緊跟趙雪,一邊用手機記錄風景,一邊用垃圾夾將河邊的枯枝、水瓶夾進垃圾袋。
“以前一會兒就能夾一袋子垃圾,現在垃圾越來越少,經常一天都裝不滿一個垃圾袋。”趙雪說,她從1999年就開始在漢水源義務巡查護水,2015年正式加入志愿者隊伍,每兩周就要來一次。“護好漢水源,已經是我們周邊群眾的共識。”她說。
陜西人對守護好“中央水塔”的執著,已經化作當地干部群眾的行動自覺。近年來,陜西通過實施封育保護、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等措施,使秦嶺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植被覆蓋率大幅提升,水源涵養能力得到明顯增強。
生物多樣性實現恢復性增長
5月,陜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再次拍到棕色大熊貓影像。這是我省秦嶺地區第11次發現野生棕色大熊貓的蹤跡。最新數據顯示:陜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轄區內分布的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約為57只,約占整個秦嶺大熊貓野生種群的17.68%。保護區內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分布范圍呈明顯增長趨勢。
“野生大熊貓秦嶺亞種如此可觀的數量增長,離不開對秦嶺生物多樣性的大力保護。”陜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閆曉東說,2014年,長青自然保護區入選首批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珍稀瀕危動植物科研監測、公眾自然體驗教育等方面持續努力。2022年,保護區再次入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這也印證了多年來不斷加強秦嶺生態保護工作、大力開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有效性。
秦嶺特有的生態環境造就了東西承接、南北過渡、區系交替、種類繁多的“生物基因庫”。據統計,截至目前,秦嶺有種子植物3800余種,各類脊椎動物580余種,包括紅豆杉、獨葉草、華山新麥草、秦嶺冷杉,大熊貓、朱鹮、金絲猴、羚牛等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使秦嶺成為我國17個“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地區”之一和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之一。
“秦嶺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之一,擁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7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68種,陜西省地方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52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陸生脊椎野生動物2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陸生脊椎野生動物95種,陜西省地方重點保護陸生脊椎野生動物46種。”省自然保護區與野生動植物管理站工作人員李寶忠說,經過多年努力,秦嶺野生動植物特別是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境得到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恢復性增長。(記者 申東昕)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