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四日,武警陜西總隊渭南支隊某中隊士兵守衛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授時部。 記者 苗雨蒙攝
7月28日夜,渭南市蒲城縣某地。
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響,引起了武警陜西總隊渭南支隊某中隊執勤士兵艾子涵的警覺。他和戰友打開鐘房的大門檢查,只見一條蛇頭部高昂,盤踞在銫原子鐘的保護倉上。兩人迅速進行了處置。
“守護時間”無小事。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長短波授時臺坐落于此,“北京時間”就是鐘房里的銫原子鐘“計算”出來,再通過院子里的長波和短波天線系統播發出去。從醫院到學校,從車站到機場,從浩瀚太空到幽暗深海……小到日常出行,大到航天科技,都與標準時間息息相關。
自1969年10月擔負守衛任務以來,在空曠寂靜的院落中,一個接一個的武警官兵身著制服屹立在哨位上,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守望著國家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像熱愛生命一樣熱愛“北京時間”
“前段時間,看到嫦娥六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的消息,我非常激動!看著‘北京時間’在以衛星發射、火箭試驗為代表的我國航天技術發展中發揮著重大作用,我覺得我們的守護很有意義。”中隊值班班長楊士龍說。
“北京時間”為什么從蒲城發出?因為蒲城地處我國大陸腹地,離中國大地原點僅100公里,發射時間信號便于覆蓋全國。
北京時間采用長波和短波發射,戰士的執勤哨位就在發射天線下。哨位有影,光陰無形,執勤的中隊官兵到底有著怎樣的體驗?
16年前,在新兵王家杰的想象中,他守護的可能是一座古老的大擺鐘,也可能是一臺神秘的時光機器。可等第一次走上哨位,他才知道,自己看守的是電腦主機模樣的銫原子鐘。
從想象到近距離觀看,王家杰不免有些失望。然而,一節科普課卻很快堅定了他守護“北京時間”的信心。
“守時兵”下連的第一件事,便是在授時部進行科普學習。在這里,王家杰了解到:授時部是1966年建立的,如今的“北京時間”是經過三代人共同奮斗的結果,神舟發射、衛星升空,都離不開時間……
“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的時候,我剛下連。每當我在電視屏幕上看見運動員爭分奪秒拼搏時,便深感自己堅守的意義重大。從那以后,我就下定決心要像熱愛自己生命一樣熱愛‘北京時間’。”王家杰說。
用忠誠守護祖國“脈搏”跳動
7月28日,穿過4座高聳的天線支撐塔后,記者便來到授時部門口。門口墻壁上,有很重的撞擊痕跡。
“端午節當天,我們突然聽到‘嘭’的一聲巨響。原來是一輛黑色轎車徑直撞向門口的關卡,隨即發生了側翻……”該中隊士兵張玥旺回憶,官兵們迅速趕往現場后當即踹碎車窗玻璃,鉆進駕駛室,協力將車內人員抱出,攙扶到安全地帶。同時,緊急將車輛拖移到附近的田地。整個處置過程用了不到10分鐘時間。
“面對這種突發狀況,保護人民群眾的安全,保護好‘北京時間’發出不受干擾,是我們的職責和義務。”張玥旺說。
中隊副隊長柳成蔭告訴記者,每到重要的時間節點,中隊都會對長波授時臺、短波授時臺、鐘房等重點部位的執勤人員提前進行調整,實行雙人雙哨和干部、黨員、骨干帶班帶哨,逐人逐哨位落實安全責任。
“我們修訂完善了執勤、處突方案,確保一有情況能快速出動和處理。”柳成蔭說。
“忠誠,就是用生命護衛祖國的‘脈搏’跳動。”這便是渭南支隊某中隊的工作理念。為確保“北京時間”安全,官兵們永遠睜著警惕的眼睛,時刻準備沖鋒在前。
地下機房突發火災,哨兵孫紅衛和戰友沖進黑煙搶救設備;執勤時發現維修房水管爆裂,中隊官兵馬林及時排水處理,避免了機房設備被泡壞;上哨期間,發現營區對面天文臺天線區內有挖掘機違章作業,哨兵張福田立即趕過去制止,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
55年來,在廣袤的關中平原上,一茬又一茬武警官兵默默守衛著祖國的時間,完成了我國歷次航天重大任務的時間保障任務,見證了中國時刻與人民幸福。
讓“守衛時間”的故事感染更多人
時間的腳步,一刻不停。
守衛“北京時間”的武警陜西總隊渭南支隊某中隊官兵在“北京時間”里生活。他們的青春節律與祖國“脈搏”同頻共振,成為“北京時間”的一部分。
新時代新征程,在一代代“守時兵”的默默堅守下,時間的故事也影響著更多人。
文物展陳、展板布置、雕像塑造、多媒體影片……2023年,由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與蒲城縣人民政府合作打造的蒲城時間博物館正式開館。曾為國家國防試驗、空間技術、測繪、地震、交通、通信、氣象、地質等行業和部門提供高精度授時服務的蒲城短波授時臺舊址,以博物館的“身份”靜靜講述時間的故事。
“時間博物館保留了蒲城短波授時臺舊址的原有工作機器,利用聲、光、電等現代化展陳手段,打造集科普教育、參觀游覽、文化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研學旅行教育基地,讓更多人了解北京時間發出背后的故事,感悟科學家的精神和武警官兵默默奉獻的精神,豐富了‘北京時間從蒲城發出’的內涵。”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研究員車愛霞說。
時間有著無形的力量。如今,累計17萬人次到時間博物館打卡,體驗授時對人類社會進步和文化文明的深刻影響。
“我從小在蒲城長大。沉浸式游覽時間博物館,我們揭開了時間神秘的‘面紗’,讀懂了科學家和武警官兵的不易,也希望把他們的精神傳承下去,做新時代祖國建設的見證者、參與者、奮斗者。”前來參觀的學生韓卓然說。
守衛“北京時間”,正步走向哨位,青春的節律與祖國“脈搏”同頻共振,年輕的士兵歌聲響亮動聽:“朝霞萬丈映晴空,電波無痕訴忠誠……”(記者 苗雨蒙 劉楓 通訊員 翟東)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