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瓜果飄香。在這個豐收的季節,“中國農科城”楊凌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盛會——第31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
10月25日,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示范區管委會主辦的“新質生產力·農業新未來”研討會舉行,眾多農業領域知名專家學者齊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從不同角度展開深入交流,共同商討如何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點亮農業未來。
“要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體制機制。”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黃季焜認為,在農業科技創新的同時,要重視制度創新、政策創新和投資創新,才能全方位保障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錢文榮闡述了新質生產力與農業顛覆性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他表示,農業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合一的產業,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育與形成既要重視顛覆性、前沿性技術創新,又要重視要素優化配置、組合創新的新質生產力發展。
錢文榮認為,種子技術是顛覆性農業技術創新研發中的要點之一,在轉基因技術帶來的種業市場沖擊下,原有的優質種質資源逐漸喪失了市場競爭力,這個問題尤其需要引起重視。
對于這樣的擔憂,先正達集團中國副總裁、中國種子集團黨委書記應敏杰給出了答案,他在研討會現場以《新質生產力助力中國種業振興》為主題作了報告。
報告中,應敏杰明確提出,種子在農業發展中處于核心地位,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種子技術上的差距,關鍵在于加強種子研發的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特別是數字化和生物技術的應用,這些技術被認為是未來農業發展的關鍵驅動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許為鋼,則從深入研究糧食作物育種攻關的關鍵點、糧食作物育種攻關的體系架構、糧食作物育種面臨的挑戰三方面,提出了關于我國糧食作物育種的思考。
此外,油料供給安全事關百姓福祉、社會穩定,一直以來,我國油料作物自給率低,高度依賴進口。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王漢中向現場觀眾介紹了自己團隊研究的“BT+EB”戰略。BT代表技術提升和創新,EB涉及生態布局。這一戰略旨在提高油料供給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減少對外依賴,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經濟安全。
(實習記者 楊小妹 記者 趙婧)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