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娟對司機室內通信設備進行日常檢修。
駢冰查找道岔、轉轍機故障原因。
1月14日23時許,屬于地鐵通號檢修工友們的“夜生活”開始了。在長安區二府井村附近的西安地鐵4號線航天城車輛段運用庫內,十余名全副武裝的通號與車輛檢修工友們站在股道兩側,迎接奔忙了一天的地鐵列車“下班”。
在為期40天的春運里,他們要晝夜兼程擦亮列車運行的“眼睛”,以班組接力24小時不停歇的運轉模式,每兩小時為無形的信號進行一次“望聞問切”,力保每一臺設備聯網狀態正常,各項設備發出的每一條指令通暢,讓每一趟承載著返鄉熱望的列車在軌道上平穩疾馳。
深夜出診 擦亮列車運行的“眼睛”
“車載信號各設備板卡、界面燈位顯示正常,全列車各通號設備螺絲緊固無異常,轉04車繼續作業……”23時33分,航天城車輛段綜合工班通號檢修工班長駢冰與組員們,背著工器具忙碌地登上一輛輛待檢列車,開始檢修維護、功能測試、參數調整、記錄數據等作業,這些都是夜間檢修的重點。
“通號”是城市軌道交通信號系統與通信系統的簡稱,它承擔著列車高效、有序運行的任務。“每天穿行于地下的地鐵列車靠信號系統指揮工作,信號就像地鐵列車運行的‘眼睛’,一旦出現小的故障,可能會引起列車晚點、運力降低等情況。”駢冰向記者解釋道,他帶領的工班肩負著4號線51輛在運列車的“健康”,每晚接車與凌晨送車都要擦亮這雙“眼睛”。
23時46分,記者跟隨駢冰的腳步登上列車看到,信號雖然無形,但信號設備卻多種多樣。為了讓記者更充分的了解通號檢修工作,駢冰模擬了白班“送車”時的作業流程,他熟練地打開嵌于駕駛室外側墻面的CC機柜(即車載控制器),記者看到交換機上插滿了密密麻麻的連接線,16塊板卡上或閃爍,或常亮著燈光,似乎在傳達著神秘的“暗號”。
與軌道通號系統打了15年交道,今年36歲的駢冰一眼就能辨別板卡有無異常。“每列車的車頭和車尾都是通信和信號網絡相互交叉組網且互為冗余,當通信或信號的某一網絡發生阻塞、卡滯導致通信中斷時,冗余機制能確保列車正線運行不受影響。”駢冰如數家珍般介紹起來,肩負不同功能的板卡上“燈位”也不同,少的有6個,多的則有20多個,通號檢修工友必須對“燈位”信息了如指掌的同時,CC機柜內如蜘蛛網一般錯綜復雜的連接線,也考驗著他們是否熟記每一個子系統及接口設備,是否了解每一條線纜的作用、連接的設備及檢查測試方法。
夜晚,也是通號檢修工友們的一場實操大考。與地鐵其他通號檢修工班不同,作為西安地鐵首個融合多專業的綜合工班,駢冰與組員們既要負責車輛段內信號設備,又要負責車載通信、車載信號設備,工作的難度不言而喻。1月15日剛過零點,最后一班列車仍未“歸巢”,駢冰與組員們的腳步沒有停歇,兵分多路忙著處理各類報警信息,盯控與巡檢車輛段的聯鎖系統以及道岔、軌道電路等設備的運行情況。駢冰說,列車通號檢修作業的細節“累以千計”,工友們時常“連軸轉”,熬過了夜晚接車,次日4點半還要準點護送列車出庫“上班”……無數次黑夜和黎明的交接,他們都一一親歷見證。
六年堅守 站好春運每班崗
駢冰的妻子趙曉娟也是地鐵人,她是草灘停車場綜合工班的一名通號檢修工。因軌道通號專業而結緣,他們從“校服”到“工服”,又從“工服”到“婚紗”,攜手走過了11載春秋。西安地鐵4號線的最南端是航天城車輛段,最北端則是草灘停車場,夫妻倆就這樣“一南一北”并肩呵護著列車運行的“眼睛”。
1月15日9時許,記者在草灘停車場信號樓設備室見到了趙曉娟,她戴著細框眼鏡、手持檢測表,站在一排排整齊擺放的機柜前,逐一檢查軌道電路、信號機等設備的各項參數。停車場內的25組道岔、25組轉轍機、60架信號機以及13輛電客車車載信號與通信設備的日常檢修維護,都在她與工班搭檔的職責范圍內。
隨著無人駕駛、智慧車站、寬帶集群等先進技術走入西安地鐵,列車運行與檢修變得更加“聰明”,為了提升運營質效,不同專業之間也在相互融合。加入綜合工班后,為了學好道岔和轉轍機相關專業知識,趙曉娟下班后常常泡在實訓室里練習。
雖然是白班,工作量一點不比夜里清閑。10時23分,結束了通號設備的檢測后,趙曉娟與搭檔緊接著又趕回運用庫,拿上十字螺絲刀、套筒扳手和電腦,開始處理未上線列車的疑難雜癥,或更換異常燈位板卡、服務器紐扣電池,或下載運行數據、重新安裝軟件。
2025年,是趙曉娟堅守春運一線的第六年。春運期間,為了讓市民出行暢通,趙曉娟也要從幕后走上臺前,跟車提供技術保障。在地鐵4號線列車的駕駛室內,她一站就是一整天。“去年,有一批新的列車上線運營,駕駛室監控屏出現畫面掉線的情況,按流程上報行車調度人員得到同意后,她打開設備柜門發現視頻服務器HD板卡上的燈不亮,立即進行模塊的重新連接。”趙曉娟對記者說。
一個家庭,兩處堅守,這樣一對并肩奮斗的地鐵“夫妻檔”,常常因為班制的問題聚少離多。“地鐵檢修崗位沒有節假日,駢冰負責的工班由于車輛架修每日作業量大,工作會比我累,我就希望他能照顧好自己。”趙曉娟提起愛人眼里總是藏不住的牽掛,夫妻倆相互扶持著奔波在車站和家里兩點一線之間,是他們多年堅守崗位的日常。
按照工作安排,今年除夕夜恰好輪到趙曉娟值守。“孩子和家里的老人都以我們為驕傲,為了‘大家的團圓’,我倆要站好春運每班崗。”趙曉娟笑著說。一趟趟飛馳的列車見證了兩人的愛情故事,而守護地鐵平安出行的背后,卻成就著更多戀人的相聚、更多家人的團聚。
地鐵站里 返鄉人腳步匆匆踏歸途
春運啟幕,返鄉人腳步匆匆踏上歸途。1月15日11時24分,記者走入西安地鐵8號(環)線余家寨站,記錄下那些提前返鄉的“匆匆身影”。
站廳內,不時有背著書包、提著旅行箱的旅客,由此換乘4號線前往西安北站。隨著城市公共交通網絡不斷優化,旅客前往高鐵站與機場的交通選擇更加多元,坐公交、乘地鐵、開汽車,變的是出行的方式,不變的是“回家過年”所觸發的情感共鳴。
住在雁塔區東方星家園小區的李亞峰沒想到,今年能從家門口乘坐地鐵8號(環)線前往高鐵站。“太快了,20多分鐘就從西等駕坡站到余家寨站了。換乘4號線后,再坐九站就能到高鐵站,全程也就50分鐘左右。”李亞峰告訴記者,環線沒開通時,他從出租屋前往高鐵站,需要乘19路或208路公交換乘地鐵2號線,走的路多、耗時還長,為了避免堵車,他都要提前3小時出門,一趟奔波下來特別疲憊。
在西安打拼的李亞峰是一名驗房師,平日里也接一些水電活,一年忙到頭,只有春節可以回趟老家濮陽。李亞峰說,2022年濮陽東站通車,拉近了他和家鄉的距離;2024年西安地鐵8號(環)線開通,為他日常通勤與春運返鄉“提速”;城市軌道與鐵路的不斷延伸,讓他實實在在享受到了出行的便利。
提前返鄉的隊伍里還有很多學生。他們結伴而行,提著零食與行李,踏上了旅途。“考完試了,離過年還有一段時間,準備去舍友的家鄉旅游幾天,再回宜賓。”西安科技大學的何同學告訴記者,西安地鐵是他求學路上搭乘次數最多的交通工具。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鐘樓地鐵站貼心地準備了彩虹指引條,還擺放了鐘樓地下盤道立體模型,用有趣又新穎的方式為游客指路,作為旅游城市,西安地鐵很“寵”粉。
1月15日12時13分,在地鐵西安北站愛心服務臺前,不時有乘客詢問出站線路、預約愛心出行服務。考慮到返鄉旅客們攜帶著大包小包乘車不便,地鐵站務人員分散在電扶梯、閘機等關鍵點位,為旅客提供“拎包”服務,引導大家以最短、最近路線換乘高鐵。同時,車站內還準備了醫療箱、捆扎繩、濕巾、熱水、紙杯、膠帶與推車等“暖心”物資,供返鄉旅客免費使用。
“終點站西安北站到了,開右側門……”12時28分,又一趟地鐵4號線列車穩穩駛入站臺,屏蔽門響起歡快的“滴滴聲”,返鄉的人們乘著地鐵與高鐵,奔赴團圓的終點。
(記者 郭沛然 文/圖)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