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們已成功繪制出秦嶺野生木耳的染色體級基因組圖譜,為木耳產業升級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日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用菌中心李鳴雷教授團隊的這項最新研究成果填補了秦嶺木耳基因組研究空白,通過揭示木耳進化的奧秘,挖掘其強大的保健功能基因,將打開木耳產業升級新空間。
據悉,地處秦嶺南麓腹地的柞水縣,林木資源豐沛,擁有悠久的木耳、香菇栽培歷史。長期深耕秦嶺大型真菌種質資源研究,此前李鳴雷教授團隊已成功解析拉式猴頭菇等多種大型真菌的基因組。2020年,團隊在柞水縣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和小嶺鎮金米村,采集了兩株經前期馴化實驗驗證、園藝性狀優良的野生木耳菌株,開展基因測序與功能基因挖掘工作。此次研究發現,兩株秦嶺野生木耳基因數量龐大,其中一株有12條染色體。分析顯示,它們在457萬年前就開始獨立進化,和近緣木耳物種的分化時間長達3353萬年,這凸顯了秦嶺木耳的獨特性。其中一株木耳攜帶的特殊基因,能合成抗炎、抗氧化物質,這也從科學角度解釋了木耳能降血糖、降膽固醇的原因。
本次研究還破解了木耳分解木材的秘密,找到了21-30個能合成有益物質的基因。李鳴雷教授說,這些發現既為研發木耳保健品提供了關鍵線索,也能幫助改進種植材料和栽培技術,助力木耳產業升級。據悉,目前該團隊已篩選出優質栽培條件,助力柞水木耳產業從傳統農業向生物智造跨越。隨著基因組研究成果的深入應用,秦嶺木耳產業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記者 王佳玥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