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半坡國際藝術區由西北第一印染廠改造而成,是集休閑、娛樂與辦公功能于一體的藝術街區(8月2日攝)。 記者 田芳昕攝
記者 陶玉瓊
8月2日清晨,西安半坡國際藝術區,西北第一印染廠退休女工高悟文和幾位老姐妹在紅磚墻旁的一處樹蔭下,伴著悠揚的旋律翩翩起舞。
幾十米外,她們曾揮灑汗水的車間依舊矗立,只是再也聽不見日夜不歇的機械轟鳴,取而代之的是茶室飄出的輕音樂、游人的歡聲笑語、孩子們的嬉鬧聲……
20世紀50年代,西北第一印染廠在西安市灞橋區拔地而起。作為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座現代化印染廠,這里創造并見證了陜西紡織業的繁榮。進入新世紀,這座曾號稱“亞洲第一”的印染廠逐漸沉寂。
“18歲進廠,青春全在這紅磚青瓦里了。”望著斑駁老舊的廠房,高悟文紅了眼眶。
一座載滿年代記憶的老廠房,曾見證這片土地上跳動不息的工業脈搏。
一磚一瓦,都是時代發展史詩的鮮活注腳;一草一木,都在講述那段激情歲月里的奮斗與榮光。
“歷史是一本書,不能斷章缺頁,要留住時代記憶,留住‘工業鄉愁’。”灞橋區文化和旅游體育局局長吳小進介紹,2012年,灞橋區政府充分挖掘特色,按照“政府支持、企業主導、傳承藝術、繁榮文化”的思路,引進社會力量對西北第一印染廠的老廠房進行保護改造和提升利用,在保留原廠區獨特風貌的同時,巧妙融入文旅創意,打造公共藝術廣場、藝術創意區、綜合藝術區、藝術主題街區及配套商業街區等5個區域,形成一個集文化藝術、住宿餐飲、培訓辦公、文娛潮玩等于一體的現代化藝術園區——半坡國際藝術區。
植入多元業態,培育文旅看點,老廠房在城市更新的巧思中獲得新生。
工業“銹帶”變身發展“秀帶”,被“喚醒”的老廠房不僅吸引絡繹不絕的游客前來參觀打卡,還點燃了創業者的熱情。
成立于2000年的陜西德潤文化廣告有限公司,是一家業務涵蓋文創、微短劇、直播、數字文化等的綜合性文化產業運營體,如今就安家在半坡國際藝術區。
“工業遺址的粗糲感富有藝術張力,很有文化氛圍。”該公司負責人龍澤告訴記者,2022年,公司與灞橋區文化產業發展服務中心聯手在半坡國際藝術區打造的“灞橋區文創會客廳”,是區縣融合城市文化和IP品牌形象配套完善的文創主題矩陣,也是全面推廣全區豐富文化資源最重要的集中展示平臺和服務全區文化企業發展的合作交流平臺。
“目前有121家機構簽約入駐半坡國際藝術區,其中文化藝術類的有65家。”吳小進說。
曾經機器轟鳴的車間,“長”出文藝的潮店;銹跡斑斑的舊設備,成為年輕人鏡頭追逐的藝術焦點;被歲月侵蝕的磚墻,披上斑斕的涂鴉新裝……如今,漫步在西安半坡國際藝術區,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時光的交錯帶上。
“熟悉又陌生,沒想到能以這樣的方式和這些‘老伙計’重逢。”劉娜是西北第一印染廠的退休女工,曾經奮斗過的廠區如今是她晨練遛彎的地方。和老伴一起路過中央通道里一臺早已銹蝕的梭織機時,她笑著說:“當年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仿佛就在眼前。”
老一輩追憶往事,年輕人則追逐著潮流。“看到網上有很多人推薦,今天特意約朋友過來逛。整個園區有一種懷舊復古的美,拍照超級出片。”“00后”女孩劉逸辰將眼前新舊交融的景象定格在手機鏡頭里,“你瞧,滿滿工業風,多潮!”
工業遺產是記錄歷史、書寫時代的珍貴“底片”,也凝結著自立自強、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有了它們,城市的發展編年史才得以接續。
從西北第一印染廠到西安半坡國際藝術區,一座與新中國的工業脈搏同頻跳動、鑄就無數輝煌的老廠房,在“工業+文旅”的深度交融中擁抱新時代,持續釋放新活力,書寫著城市發展更新的無限可能……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