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 駱妍
一串葡萄能“鏈”出多大價值?在我市鄠邑區近日舉辦的高素質農民葡萄產業專題培訓班上,30名種植大戶帶著問題來,揣著答案走。
從智慧果園的傳感器,到葡萄酒加工生產線;從三產融合示范園,到循環農業基地……為期18天的培訓,不僅刷新了學員對傳統種植的認知,更點燃了產業升級的“新引擎”。西安正通過創新培育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葡萄產業
從“戶太八號”到多元發展
果業,是西安農業頗具特色的標志性產業,是西安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同時也是促進農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支柱產業。
如今,全市葡萄種植面積已達10萬畝,年產量約18萬噸,主要集中在鄠邑區、長安區、高新區、西咸新區、灞橋區等區域,形成了以“戶太八號”為主栽品種,搭配“陽光玫瑰”“夏黑”等20多個品種的布局,實現了早、中、晚熟品種錯峰上市。
“戶太八號”葡萄以其果粒大、果肉細脆、酸甜可口的特點,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已成為西安農業對外宣傳的一張靚麗名片。
近年來,全市堅持“穩面積、提品質、增效益”的發展思路,以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為核心,全面打造以“戶太”葡萄為代表的葡萄特色產業——通過不斷加強標準化生產,提升品質,擴大設施規模,已創建葡萄類省級現代農業園區5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12個,百畝以上葡萄標準化生產果園60余個。
課堂+田間
既要種得好更要賣得俏
7月中下旬,在我市葡萄主產區鄠邑區,葡萄迎來大面積成熟期。在7月21日舉辦的鄠邑區2025年農民素質素養提升培訓班開班儀式上,鄠邑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的發言,直指葡萄產業發展要點:“‘鄠邑葡萄’不僅要種得好,更要賣得俏!”
這句話也為本期培訓樹立了鮮明導向。
在理論課堂上,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專家學者將病蟲害防治拆解為“預防-監測-精準用藥”全流程。學員們的筆記本上詳細記錄著“葉面肥施用窗口期”“生物農藥配伍禁忌”等知識要點和實用技巧。
在西安天菊實業有限公司的葡萄酒車間里,公司相關負責人演示的“葡萄-釀酒-酒渣有機肥”閉環利用,讓學員們看清了產業鏈延伸的新路徑。
田間教學更顯“實戰”色彩。
在鄠邑區葡萄種植基地,培訓老師手持修枝剪示范“壯枝留芽法”,十幾名學員圍成一圈,輪流操作。
“以前覺得疏果是浪費,現在才知道這是提質的關鍵。”種植戶張維維坦言。
這種“課堂+田間”的教學模式,正是我市高素質農民培育的創新實踐。據了解,市農業農村局按照“需求導向、產業主線、分層實施、注重質量、全程監管”的原則,創新推出“課堂+田間+企業”階梯式、分段式培育教學模式。
通過構建“農廣校+田間學校+實訓基地”立體化教學矩陣,全市已建成139個實訓基地及8個農技云課堂。
走出鄠邑區,培訓班的研學路線亮點紛呈。
在咸陽市淳化縣的三產融合示范園里,蕎麥從原料變身糕點、面條甚至是體驗工坊里的文創產品;在位于禮泉縣的欣農興現代農業產業園中,彩色圣女果與葡萄套種,畝效益提升約30%。
位于楊凌示范區的“智慧果園”讓學員們深感震撼。在香印青提公司的玻璃溫室內,5G傳感器實時回傳光照、濕度數據,水肥一體機自動調節滴灌量……
“種了20年地,現在才明白什么叫‘用數據說話’。”學員楊運鋒盯著手機App上的監測數據線感慨道。
近年來,我市以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為核心,積極探索“農業+”融合發展模式。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深層次推動產才融合,以“服務農民、服務產業”為宗旨,培育專業人才隊伍。
創新培育模式
為鄉村振興注入“西安智慧”
8月7日結業時,學員們的“作業”已初見雛形。
記者注意到,有的學員計劃引入二維碼溯源系統,給每串葡萄貼上“身份證”;有的學員則把“葡萄+櫻桃”套種模式列入了明年的種植清單……
種植戶吳榮戈打算改造30畝智慧果園,配套觀光采摘區。他高興地說:“把產業鏈拉長,能讓園子進一步提高收益!”
全市高素質農民通過帶頭參與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和鄉村發展,有效壯大了集體經濟,為鄉村振興作出了積極貢獻。
記者了解到,我市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之所以能在全省評優中脫穎而出,關鍵在于其創新的培育理念和模式。“我們始終堅持將創新思維作為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核心驅動力。”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持續聚焦培育質效,優化培育模式,創新培育理念。”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