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賀鵬飛 記者 何欣潤
延安是世界蘋果最佳優生區。改革開放以來,延安依托自然資源優勢,持續發展蘋果產業,走出了一條“小蘋果、大產業、大帶動”的產業扶貧之路。
2017年,延安市蘋果面積達到366萬畝,產量323萬噸,產值102億元,農民經營性收入的一半來自蘋果,洛川、富縣等南部縣區90%的收入來自蘋果。蘋果已經成為延安市農業的第一主導產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
新建后整理基礎設施
今年,延安蘋果后整理基礎設施取得新進展。新建智能選果線50條,總量達到56條,小時精選能力達到280噸;建成冷氣庫12萬噸,冷氣總儲能達到100萬噸,新組建冷運公司6家,累計達到18家,新增冷藏運輸車7輛,累計達到42輛;新建品牌專賣店建成105個,總量達到331個。
隨著品牌建設的突破發展,延安蘋果、洛川蘋果、梁家河蘋果標準綜合體發布,三大品牌體系正式形成。新增品牌授權企業、合作社123家,累計達427家。“洛川蘋果”品牌評估價值提升至72.88億元,較上年增加3.68億元;“延安蘋果”品牌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品牌評估價值69.6億元。全市注冊個體品牌93個,6個企業品牌獲中國果品百強品牌、5個企業獲中國果業百強品牌企業、2個合作社獲中國十大果品專業合作社稱號。
如今,延安又新建成蘋果交易集散市場28個,累計達到52個,蘋果分批分級采收銷售比例達到85%。庫存蘋果售價整體較2017年提高0.5-1.0元/公斤。首臺無人蘋果銷售機亮相西安,開啟了延安蘋果論個買的新途徑。今年,通過參加陜西蘋果宣傳推介周、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和延安蘋果品牌推介會,延安簽訂項目協議53個,簽約總金額26.25億元。開辟了澳大利亞、阿聯酋、德國等高端市場,出口國家地區達30多個,新增果品出口企業3家,累計達到24家。
此外,產業融合也得到新提升。新增了果品精深加工、果網、果袋、紙箱、有機肥等加工企業。新增的118家個性化包裝企業使果品包裝多樣化、個性化特色逐步顯現。建成果游觀光園區30個,累計吸引游客186.66萬人,綜合創收2.74億元。
蘋果銷售形勢更加喜人
通過產業后整理,延安果農實現收入倍增。2017年,全市蘋果產業對農民經營性收入的貢獻率達到49%,南部縣區達到90%以上。通過蘋果后整理,全市增收23.4億元,其中通過分級分揀銷售增收18.6億元(0.7元/公斤),通過貯藏增收4.8億元(0.6元/公斤),果農人均增收2340元。組織321家企業(合作社)與涉果貧困戶結對幫扶,通過免費分級、分揀、貯藏和高于市場價收購等措施,幫助涉果貧困戶實現全產業鏈增收,累計增收5453萬元,人均增收1014元,為貧困戶穩定脫貧提供了有力支撐。2018年,后整理的基礎更加扎實,蘋果的銷售形勢更加喜人,商品果每公斤高出去年1.0-2.0元,大災之年減災不減收的目標成為現實。
通過產業后整理,助推了農村“三變”改革。后整理工作啟動后,全市流轉土地121.44萬畝,流轉率達到27.6%,土地成為參與后整理的最大制度紅利和最活躍因素。
目前,延安果業已加速轉型升級。引進陜果集團、海升果業、中國供銷集團等大型龍頭企業全面參與延安果業建設。華蒙通與陜西子午實業合資建設選果線1條,在全國120個公司直銷蘋果達6000噸,單價增值29.6%;洛川方旭果業通過選果線分級分選,在華聯超市銷售量翻了一番,價格提高了2元/公斤。
同時,通過品牌形象塑造、產品文化挖掘,積極開發“愛情果”“生日果”“平安果”等貼字創意產品,為蘋果穿上了“文化的馬甲”。延安傳統果業加速向現代果業的轉變。
今后,延安將圍繞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兩大任務,繼續以蘋果為主的特色農產品后整理為抓手,持續推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實現產業效益最大化和農民持續增收。到2020年,蘋果智能選果線達到100條,冷氣庫儲能達到130萬噸,蘋果面積達到400萬畝,產量400萬噸,綜合產值400億元,人均蘋果收入達到1.5萬元,實現果業強、果鄉美、果農富。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