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崔春華)今年上半年,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高新區功能區內的美光、三星兩家外貿龍頭企業進出口繼續保持較高增長,同比增速分別為38.6%和95.1%,拉動了陜西進出口大幅增長。全省進出口總值增速居全國第二位,出口增速位居全國第一。陜西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和貿易便利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有力推動了陜西外貿快速發展。
上半年,除了外資龍頭企業的拉動作用外,陜西民營企業進出口的表現也相當搶眼,外貿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據西安海關統計,上半年陜西民營企業出口達318.6億元,同比增長兩倍,占同期全省出口總值的30%。隨著自貿試驗區“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全省民營企業數量明顯增加,外貿經營主體不斷增多。同時,陜西不斷推進商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機電產品進出口占上半年全省進出口總值的八成以上,商品結構不斷優化。
與此同時,陜西自貿試驗區創新通關監管模式,有效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去年以來,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國家標準版上線運行,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創新推進“貨站前移”“艙單歸并”等24項監管服務措施,通關效率提升30%以上。企業通關實現了“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及24小時通關,單項業務通關平均時間由原先的兩個多小時縮短至40分鐘以內,近60%的應稅報關單通過“自報自繳”模式繳稅,外貿企業經營成本大幅降低。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在全國率先開展特殊區域外集成電路研發檢測全程保稅業務試點,壓縮審批層級、減少審批手續,優化檢測物料國內流轉方式,通關時間從原來的3天縮減到3個小時。
此外,陜西口岸功能不斷完善。目前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國際港務區片區進口糧食、肉類、汽車指定口岸功能已先后獲批并正式運營,口岸進出口業務持續增長。截至今年5月底,糧食口岸進口哈薩克斯坦小麥5800噸、進口烏茲別克斯坦綠豆1066噸;肉類口岸進口加拿大、美國、西班牙等國家肉制品近400噸;汽車整車口岸首趟進口專列也于6月上旬到達西安港。上半年,“長安號”中歐班列開行了進口烏茲別克斯坦綠豆專列、京東物流中歐精品專列和沃爾沃整車專列,班列進出口貨值同比增長7.7倍。“長安號”中歐班列的加密開行,帶動陜西對中亞地區貿易額大幅上升,上半年陜西對中亞地區進出口總值達5億元,同比增長89.7%。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