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解決人力錯配,緩解用工困難 “共享員工”為企業添幫手
“共享員工”(前右)在盒馬鮮生西安曲江店整理貨物。 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攝
編者按 一方面是餐飲企業開工不足成本壓力大,另一方面是電商企業人力不足。疫情之下,一些行業出現了人力資源錯配。有的企業有大量員工待業,有的企業卻因疫情招不到員工。“共享員工”彈性就業,讓員工在企業之間合理地臨時流動起來,有效緩解了中小企業的人力資源問題。
掃碼、揀貨、上架……這是倪歡到南京盒馬鮮生工作的第二天,經過短暫培訓,她很快熟悉了自己的倉庫管理工作。“真沒想到這么快就又能上崗,有了收入。”受疫情影響,倪歡原來工作的溫莎KTV歇業了,在盒馬“共享員工”計劃的幫助下,倪歡有了新的工作。
近日,一些中小企業因疫情陷入經營困境,一種“共享員工”的概念因為疫情而走紅,目前,已有多家互聯網企業發起了與傳統企業共享員工的計劃。
合作可行廣受歡迎
“云海肴員工,盒馬歡迎你!”2月3日,盒馬鮮生宣布,聯合北京心正意誠餐飲有限公司旗下品牌云海肴、青年餐廳,合作解決現階段餐飲行業待崗人員收入問題。一方面是餐飲企業開工不足成本壓力大,另一方面是電商生活消費供貨人力不足。如今,“共享員工”的創新用工方式解決了雙方的問題。
“盒馬原本在春節期間保留了七成運力,保證過年期間的配送能力。但隨著疫情暴發,消費者對盒馬的需求快速增長。1月31日,盒馬內部會議開始討論能否聯合餐飲企業共抗疫情,以解決用工和服務更多消費者的問題。”盒馬全國經營管理總經理胡秋根說。
有了想法之后,北京盒馬總經理李衛平很快聯系到北京商委和烹飪協會,輾轉找到餐飲企業云海肴,云海肴的響應非常快,雙方當場達成一致。第二天,就開始有云海肴員工陸續到盒馬“上班”了。這個過程相當高效,人員都經過健康排查、檢疫,包括做好防疫培訓、技能培訓。
“這次疫情給餐飲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盒馬的合作也是企業在自救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之一。”云南云海肴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品牌價值成長中心總監陳娜說。
由于直擊困難企業痛點,“共享員工”模式迅速得到眾多企業響應。2月3日,陸續有餐飲、酒店、影院、百貨、商場、出租、汽車租賃等32家企業加入進來。截至2月10日,已有1800名“共享員工”加入盒馬并上崗。
談起具體的合作方式,溫莎集團副總經理楊穎透露,他們主要是通過第三方人力資源公司來達成與盒馬的人力外包合作,用工期間盒馬負責管理和考核員工,并支付報酬。“這種合作不是新型雇傭關系,而是臨時的過渡措施。”
企業雙方需求互補
“共享員工”之所以能夠成功快速推廣,根本上是因為契合了企業需求。
溫莎KTV目前在國內有16家門店,受疫情影響,從1月24日開始便陸續暫停營業,雖然不能開門營業,但是員工工資還要正常支付。“無法開工,企業壓力是巨大的,目前只能在‘節流’上想辦法。”楊穎說。
2月12日,盒馬宣布開啟新一輪招聘,開放3萬個崗位,包括總部采購、技術、運營等,也包括一線門店“小二”,其中配送小哥最為緊急。根據盒馬預估,當前全國盒馬工作崗位缺口約為1萬人。加上今年新增開店規劃,全年人力需求預計在3萬人左右。
“疫情期間,我們發現原有的服務能力無法滿足訂單大漲,正好受到影響的企業需要解決人員待崗問題,這種合作可以實現雙贏。”胡秋根說。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表示,疫情之下,一些行業出現了人力資源的錯配,有的企業有大量員工待業,有的企業卻因疫情招不到員工,“共享員工”有效改善了合作企業各自的境況。
積極探索脫困辦法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共享員工”有限的合作規模尚不能解決大多數企業的需要,但不失為中小企業擺脫困境的辦法之一。記者了解到,盒馬發布“共享員工”計劃后,業務對接人的電話被“打爆”,盒馬正在盡快推進合作。
在盒馬的帶動下,京東7FRESH也發布了“人才共享”計劃,邀請歇業的服務業人員臨時加盟。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推出“藍海”就業共享平臺,各地的餐飲商戶可以在平臺上統一為員工報名,就近成為蜂鳥藍騎士。蘇寧物流宣布,為工作受到短暫影響的人群提供分揀、包裝、運送等崗位。
“希望能夠推動更多的員工參與到‘共享員工’計劃中來,也希望這種合作可以多拓展一些行業領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楊穎表示。
除此之外,一些企業也在積極探索開展其他自救方式。陳娜說,除了與餓了么合作開拓外賣業務之外,云海肴也在探索以門店三公里范圍內的小區為半徑建立一個社區服務站,利用供應鏈和物流優勢,幫助居民采購食材,目前已經建立起100個社區站。
疫情雖然給中小企業的經營造成了不小的困難,但快速發展的數字經濟也帶來了新可能。盤和林認為,除了推動用工人員的流動以外,餐飲行業所囤積的一部分原材料和已經制作完成的半成品,同樣可以與新零售行業合作,在互聯網平臺銷售。企業還可以借助視頻直播平臺,探索“直播+零售”的新商業模式,給傳統業務注入活力。
當然,對于“共享員工”這種新事物,企業也存在一定顧慮。“我們是簽訂勞動合同的主體單位,如果員工在共享期間出現問題,責任需要我們承擔。如果未來這種用工形式要進一步推廣,還需要在規章制度方面進行完善,更好地維護三方的權利。”楊穎說。
盤和林同樣認為,“共享員工”要大規模復制需要解決好社保、法律等方面的問題。“看好數字化下的彈性就業,現在這種共享的成本并不高,即使疫情過后,也可以滿足企業季節性用工需求。”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