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王永新) 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府谷縣緊緊扭住產業扶貧這個根本,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走以設施農業為中心的產業扶貧發展之路,將市場“無形的手”與政府“有形的手”牽起來,將新型經營主體、貧困戶和村集體的利益聯結起來,引導設施農業向園區化、規模化、標準化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方向發展,扎實有效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為脫貧成效長久穩固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日光大棚”促使農業增產
走進黃甫鎮大桃山村的雙模拱棚里,當地村民們正在棚內打理蔬果……看著即將上市的蔬菜和水果,心里盤算著今年的收入,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燦爛的笑容。“設施農業+貧困戶”,引導自主脫貧,貧困戶通過互助協會參與入股分紅,政府扶貧資金參與設施農業發展,鼓勵貧困戶主動參與生產經營,建成后的大棚優先安排有勞動力貧困戶務工,通過固定工和季節性務工相結合的方式,實現貧困戶家門口就業。
貧困戶韓明財說:“我們在自己的地里干活,一個是給我們掙錢,二是不誤家里活,三是還給分紅,四是能學種植技術”。黃甫鎮大桃山村是純農業村,以前村民們的收入主要靠種植和外出務工,每年的收入捉襟見肘。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后,將該村定為貧困村,近幾年,在政府的幫助和引導下,該村開始轉變觀念,成立了經濟合作社,以集體經濟合作社統一經營的模式,建起了雙模拱棚,種植特色瓜果蔬菜。大桃山村集體經濟負責人秦米順說:“過去我們這里傳統的種植方法,去年開始種植高效農業,我們建了10個大棚,今年我們流轉到合作社的方式種植,現在長勢喜人,明年如果還有建大棚的項目我們準備再發展更多大棚以此增加收益”。大桃山村通過土地流轉,將土地集中到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手里,然后建設雙模拱棚,村民在棚里打工,年底收獲以后再進行分紅。村民在其中獲得土地流轉收益,打工收益,分紅收益,徹底解決了以往收入單一問題。貧困戶還可享受互助協會提供的優先股收益更高。該村第一書記李振華說:“雙模拱棚種植農作物比傳統的農業種植春季早上市一個多月,秋季推遲一個多月,傳統農業一年只能種一茬,這種種植模式能種2茬收益就是傳統種植的2倍。”
“定向銷售”保障農民增收
農業要高產,離不開設施農業,和黃甫鎮大桃山村一樣府谷鎮高粱村設施農業基地一座座雙模拱棚拔地而起,整齊排列,大棚內甜瓜、西瓜長勢喜人,生機勃勃,在此務工的貧戶正忙著采摘成熟的香瓜。這是該村第一次在大棚里種甜瓜、西瓜,并且產量極高,已開始銷往全國各地。府谷縣府谷鎮高粱村黨支部書記張飛說:“現在每棚可產4000斤,20個大棚是8萬斤,在鎮政府的座談協商下,幫扶企業已經簽訂了4萬斤瓜,合作莆田集團已經給我們簽訂3萬斤,剩下一萬斤,就是我們本地市場可以銷售出去”。建立設施農業基地,由專業的農業種植開發公司承包經營,吸納村里的貧困戶參與其中,由專業技術人員指導農民種植管理技術,貧困戶實現多方受益就地就近就業。張飛告訴記者,現在20個棚莆田公司交付合作社10元合作資金剩余生產好還可以給貧困戶些補貼。
據了解,府谷縣府谷鎮高粱村2019年10月一期建設20座雙模拱棚,現在已經投入使用,種植6棚西瓜、14棚香瓜;今年又建設20座雙模拱棚和1座溫室大棚,目前已經完工。
府谷縣農業局副局長閆軍小說:“資金主要來源產業扶貧資金,2年共為高粱村投資了205萬,實施了40個雙模拱棚,用來種植瓜果。”
“錯峰上市”瓜農持續受益
初夏時節,在府谷縣墻頭農業園區馮家會村的蔬菜大棚里,一個個圓滾滾的西瓜隱藏在瓜秧里,瓜農付歡鋒熟練地在瓜上一敲,挑選出熟好的西瓜。“這個西瓜非常脆,皮薄、水分多、糖分高。”隨著溫室大棚西瓜的下架,府谷縣墻頭農業園區的1500畝拱棚西瓜正式上市,隨后2000畝大田西瓜也相繼成熟,這樣的種植模式,不僅可以周邊的群眾在整個夏季都可以吃上新鮮西瓜,而且更有利于解決農民的西瓜銷售難題。府谷縣墻頭農業園區管委會主任王衛東說:“墻頭西瓜是周邊地區的品牌產業,大田西瓜上市時間集中,就存在銷售難、售價低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園區引導合作社和農戶在大田西瓜的的基礎上發展大棚種植,錯峰上市,最大程度的提高了銷售的問題。”
“政策惠農”貧困戶過上好日子
據了解,近年來,該縣按照國家發展壯大鄉村產業要求,堅持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定位,以實施農業特色產業“3+”工程和市級四個百億級農業產業發展為抓手,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大設施農業建設力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升農業生產水平,重點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托管服務等方式,將小農戶融入設施農業產業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目前,府谷縣已形成以武家莊鎮為主的南部設施蔬菜板塊;以黃河沿岸墻頭、磧塄農業園區為主的東南部瓜菜食用菌板塊;以兩川流域引黃工程為主的東部融合發展區瓜果蔬菜食用菌混合萬畝設施農業板塊。共有設施蔬菜面積1750畝,全年產量約2900噸,綜合產值可達1千萬元,為實現產業興旺、促進農民增收、鞏固脫貧成果、推動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府谷縣設施農業的良好發展,為當地實施產業脫貧提供了強大的保障。貧困戶從過去年收入幾千元到現在動輒幾萬。同樣的土地,同樣的付出,得到的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他們的臉上不見了愁煩苦悶,更多的是喜悅和幸福,掛在他們嘴邊的,都是對國家對政策發自肺腑的感激和感謝。他們堅信,只要照這條路子走下去,好日子還在后頭。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