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陜西省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會上,13位省政協委員分別圍繞加快大西安綜合交通建設、加強渭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進中小企業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方面,作了大會發言。其中,民盟中央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西安歐亞學院董事長胡建波作了題為《破題陜西發展“世紀之問”,打造“研發之都”和“卓越工程師搖籃”》的大會發言。
胡建波
民盟中央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西安歐亞學院董事長
01
陜西發展“世紀之問”的背景與原因
2005年,錢學森提出“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被稱為中國教育的“世紀之問”。類比錢學森之問,我省也有一個“世紀之問”——為什么陜西一直未能發揮出本省的科教優勢?
我省大多數企業研發投入極為不足,只能進行簡單再生產。據統計,目前我省規模以上企業中有研發經費支出的僅占18%左右。2019年,我省規上工業企業的研發經費占營收的比例僅為1.2%。極低的研發投入強度,很難對省內豐富的科教資源產生需求,“世紀之問”的主要癥結就在于此。
02
破解陜西“世紀之問”的基本思路與分析
破解陜西“世紀之問”,需要實現“三個超越”:一是超越科教投入與收益如何平衡之爭,不追求其直接、短期收益,而是將人力資源、技術研發作為基礎設施和戰略性驅動力,持續進行投資;二是超越政府和市場主導之爭,堅定政府主導地位,做到產業政策和市場機制相輔相成;三是超越二三產業重點發展之爭,發展服務型制造業,促進制造業向智能化、服務化轉型升級,實現第三產業中服務型制造業占比超過70%。
建議我省將“經濟開發區”升級為“研發之都”,著力打造“研發之都”和“卓越工程師搖籃”的陜西新IP,將陜西經濟發展的邏輯起點從“陜西要發展經濟”轉變為“服務國家戰略,解決科學與技術關鍵難題,培養急需工程人才,讓投資者獲得回報”,實現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
該思路體現四大轉變:一是從“提供導向”向“需求導向”轉變;二是從“投資拉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三是從“生產制造型”經濟向“科教引領型”經濟轉變;四是從“同質化”經濟發展模式向“差異化競爭”以及具有“競爭壁壘”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
03
打造“研發之都”和“卓越工程師搖籃”的具體建議
①優先塑造區域品牌和新IP。在全國倡導“育人才=做產業”“研發之都在西安,工程人才看陜西”的品牌形象。充分運用各種媒體和營銷活動大力傳播陜西新IP,將一批領軍帶頭人才樹立為我省“模范人物”和“城市科技英雄”,培育工程師文化現象。少宣傳經濟增長,多彰顯我省科研突破與卓越人才。
②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資建設力度。將科教設施納入基礎設施投資規劃,像投資鐵路、公路和機場一樣投資科教基礎設施和項目。成立科教發展與高校建設投資基金,對重大科研項目與高校建設進行持續投入,并且不考核其直接、短期回報。加大政府公共財政預算對高校運行經費的投入力度,允許高校適當提高收費。在科教領域的投入要打破常規思維和漸進式增長模式,超越“臨界點”,達到“突破點”。
③打造“研發之都”特色定位。制定省級科技研發戰略規劃。實施科研專項經費補貼、研發投入抵扣所得稅等引導政策,吸引海內外大中型企業在我省設立研發基地。切實保證我省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投入水平達到發達國家和地區標準,扶持創新型企業成長。每年確定與我省戰略產業相關的10-20個重點領域科研攻關項目。鼓勵大型國有企業研發工作與高校結對合作。
④構建面向國內外開放的科教“雙循環”格局。以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人才高地”為戰略核心,依托我省科教資源優勢,重點聯合“一帶一路”國家,合作打造“卓越工程師搖籃”國際品牌,“對內匯聚資源,對外輸出人才”,重塑我省高等教育的優勢地位,構建起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模式。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