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下午,西安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2022年中歐班列長安號高質量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2022年,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量首次突破4600列,達到4639列,同比增長20.8%。運送運輸貨物411.7萬噸,同比增長43.3%。開行數量、貨運量、重箱率三項核心指標位居全國第一,成為全國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的典范,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了有力支撐。
能力建設再提升
境外17條班列運行線路實現歐亞地區主要貨源地全覆蓋
“2022年全年,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量達到4639列,創年度開行量新高,西安成為全國中歐班列開行城市中首個年度開行量突破4600列的城市。” 發布會上,西安國際港務區黨工委委員、西安綜合保稅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王運動表示,2022年,西安國際港務區積極應對國際局勢和新冠疫情影響,采取購買保險、開行替代線路、建立集卡車“綠色通道”等舉措穩市場、穩預期,在省市發改、商務等相關部門及海關、鐵路的大力支持下,中歐班列實現高質量開行。
3月首開中老班列,4月開行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6月開行中越班列……2022年,中歐班列長安號網絡布局進一步優化,境外17條班列運行線路實現歐亞地區主要貨源地全覆蓋,國內往返圖定運行線達到22條。通過西向中歐班列、東向鐵海聯運班列、南向中老、中越班列的相互接續,使東西向亞歐陸海貿易大通道與南北向西部陸海新通道在西安實現了集結交匯、深度融合,中歐班列網絡布局進一步優化。
隨著2023年首列“粵陜”國際班列(廣州-西安-歐洲)在元旦零時迎新啟航,“+西歐”線路從2021年的15條增加至現在的18條。2022年,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中老、中越國際貨運班列,實現南北、東西國際通道戰略交匯。每周三試運行境內外全程時刻表中歐班列,西安至德國全程時間僅需9.8天,廣受市場青睞。
產業聚集再“加速”
西安國際港站成為全國首個擁有3束6線的場站
為進一步完善西安港硬件設施,加快建設西安國際港集結能力再提升項目和三線束及配套項目,此前,西安國際港務區引進了中遠海、中林、山東港、五礦、陜林、陜投等國內外行業龍頭企業,建設了集集裝箱運輸、冷鏈物流、期貨交割、大宗商品、整車運輸等功能于一體的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港口功能區。
目前,中林、陜林、中遠海項目已建成投用,鐵路場站功能提升改造已基本完成,西安國際港站三線束、愛菊鐵路專用線、12條國際鐵路貨運線改造、64萬平方米集裝箱堆場投入使用,西安國際港站成為全國第一個擁有3束6線的場站,集裝箱作業到發線達到18條,可滿足中歐班列長安號年開行一萬列的功能需求。
西安國際港務區創新“物流+貿易+產業”發展模式,依托集結中心加快建設“一帶一路”臨港產業園,引進康佳、京虹等項目,帶動上下游企業聚集,截至目前,已引進世界500強企業30余家、中國500強企業和中國民營500強企業10余家,有效提升了產業支撐能力。
2022年全年,國際港務區開行跨境電商專列198列,跨境電商交易額35.1億元,同比增長約40.4%,西安車站海關鐵路運輸貨物稅收入庫收入30.46億元,累計超136億元。
同時,西安國際港務區啟動兌現了啟運港退稅政策,從西安港開展出口業務的企業可以享受和海港、河港一樣的退稅政策,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一企一策”為陜汽、拓日、比亞迪、冠捷、法士特等本地企業提供綜合物流解決方案,助力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為穩外貿貢獻重要力量。首個試點“陸路啟運港退稅”政策,較原有模式為企業資金周轉節省1個月時間。今年共為全國2.2萬家企業簽發10.1萬票啟運港退稅報關單,貨值共計436.4億元。2022年全年,陜西共有381家企業通過“長安號”進出口貨物,同比增長5.2%。
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總調度長袁革表示,圍繞做大做強西安國際港站集結功能,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按照貨場變市場、變加工基地、變合作平臺的思路,統籌南北兩個區域功能定位,著力打造融線位、倉儲、加工、配送于一體的鐵路現代物流基地。
“西安國際港站三次改造,貨物線增加9條,堆場擴充11萬平方米,裝卸能力提高30%,形成貫通線、環抱式布局,實現整列裝卸、直進直出,堆存、裝卸、編發能力得到顯著提升。”袁革說。
創新服務再優化
西安海關首創“鐵路口岸智慧物流監管系統”
2022年,西安海關首創“鐵路口岸智慧物流監管系統”,實現“長安號”進出境貨物、跨境電商業務全流程信息化、智能化監管,作業效率大幅提升,該系統獲評海關總署我為群眾辦實事“百佳項目”。首批參與實施總署鐵路“快通”模式改革,企業在西安港即可辦結所有通關手續,貨物在邊境口岸直接進出境。
據西安車站海關關長陳曉介紹,在助力“長安號”擴能方面,西安海關開辟綠色通道,進境糧食“先入區、后檢測”。充分利用綜保區口岸作業區開展糧食進口業務,縮短貨物滯港時間,緩解鐵路口岸壓力,節約企業場站倉儲費用。過境貨物“空鐵聯運”,助力暢通日韓過境貨物物流聯運,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
在助力“長安號”增效方面,西安海關創新提出“一次進境、一次檢測”進口摩托車單車認證監管新模式,大幅縮短單車認證和檢測車輛通關時間。充分發揮整車進口口岸優勢,支持開展進出口整車保稅倉儲和二手車出口業務,實現西安整車口岸進出口業務全覆蓋,全年進出口整車9834輛,促進平行進口車業務發展。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西安國際港務區將堅定以“建設世界第一內陸港,打造雙循環核心樞紐”為目標,推進中林、中遠海、山東港等港口功能區重點項目加快建設運營,提升完善港口功能和效率,深度融入全球港航體系,打造“雙循環”核心樞紐。創新班列運營組織模式,確保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多元化通道穩定暢通;用好長安號綜合服務平臺、數字金融平臺以及啟運港退稅政策,不斷降低企業物流融資成本,鞏固提升長安號全國領先優勢。
依托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規模優勢和西安國際港通道樞紐優勢,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圍繞臨港產業持續招大引強,打造區域總部中心、貿易及絲路電商中心、制造中心,建設具有內陸港特色的產業強區。加大推介、宣傳力度,增強境內外市場影響力,樹立西安集結中心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品牌形象,打造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國際知名品牌。
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將充分發揮鐵路運力優勢,進一步加快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建設,為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和擴大陜西對外開放貢獻“鐵路力量”。西安海關將推動智慧物流監管系統升級,通過“科技賦能、智慧監管”,打造可視化、精準化、智能化監管體系,助推中歐班列長安號高質量發展。(記者 康喬娜)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